近年来,国内汽车辅助驾驶技术飞速发展,从实验室走向寻常道路,为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,多起因使用不当引发的交通事故也渐成社会关注的焦点。日前,某汽车媒体上线辅助驾驶科普节目,选取20余个品牌近40款热门车型,通过模拟15类高危场景,不仅探索了辅助驾驶功能的合理使用边界,更为公众科普了正确使用该功能的具体知识。
随着辅助驾驶从“尝鲜配置”变为不少车型的“标配功能”,相关宣传也成为消费者了解技术的重要窗口。但令人遗憾的是,当下的营销场域正出现一种危险的失衡:有的车企把“脱手行驶30秒”做成广告大片,镜头里驾驶员从容的画面反复播放,却把“仅适用于封闭高速”藏在说明书角落;有的直播间用慢镜头放大“自动避让”的惊艳,对暴雨天传感器易失效等关键提醒轻描淡写。“功能炫技”盖过“安全警示”的倾向,正在让技术进步红利悄然变成生命安全隐患。
细究当前辅助驾驶宣传,三个“认知陷阱”尤为值得警惕。一是功能边界的“过度放大”,刻意强化“解放双手”等体验优势,对“需时刻准备接管”的核心限制轻描淡写,导致部分车主误将“辅助驾驶”等同于“自动驾驶”。去年某起追尾事故中,驾驶员正是因轻信“自动操控”而低头刷手机,最终酿成事故。二是场景适用的“刻意简化”,宣传画面聚焦晴朗天气、畅通道路等理想场景,对暴雨、大雾等复杂环境下的性能衰减提示不足,让消费者对技术适用范围产生误判。三是安全提示的“形式主义”,弹窗提醒一闪而过,说明书充斥专业术语,本该发挥“安全预警”作用的提示,沦为“走过场”的程序设计。
这些失衡的宣传话术,把技术可能性当成了日常实用性,将极端场景下的成功包装成全场景适用,极易让消费者带着被误导的认知上路,导致辅助驾驶从“安全助手”变成“马路杀手”。而关于辅助驾驶的科普视频的价值,正在于用直观的场景测试打破“技术神话”,让公众建立起“辅助驾驶有边界”的理性认知。
有人认为“车企宣传自然要突出优势”,这一观点本身并无不妥。清晰的功能介绍是技术普及的前提,客观的性能展示既能激发市场创新活力,也能让更多人共享技术进步成果。但必须明确,功能介绍的前提是说真话,优势宣传的底线是不欺骗。就像药品广告既要讲疗效,也要标禁忌,任何与生命安全相关的产品,“能做什么”的介绍,必须与“不能做什么”的警示同频共振。
安全提醒不是宣传的附加项,而是必答题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近期发出“杜绝模糊表述、强化安全提示”的倡议,直指问题核心:车企不能只做技术的“推销员”,更要当好安全的“守门人”。具体而言,宣传中应将“辅助”二字显著标注,时刻提醒用户“这不是自动驾驶”;演示视频需平衡功能展示与规范说明,让技术优势与安全边界同步呈现;销售人员应先明确使用限制,再介绍性能亮点,让理性认知先于消费决策。唯有让安全提醒像功能介绍一样清晰、突出、入脑入心,才能帮助消费者建立正确认知,让技术始终行驶在安全轨道上。
辅助驾驶的宣传平衡,不是弱化功能介绍、回避技术优势,而是讲清边界、明确警示。车企应重构宣传逻辑,把安全提醒从说明书角落挪到广告核心位置,在新功能推送时附上场景使用指南;行业要建立硬标准,明确“禁止使用‘自动驾驶’等误导词汇”“安全提示字体不得小于功能介绍”,让安全优先成为共识;消费者也需培养技术理性,明白“辅助”的本质是助手而非替代,启动功能前先判断路况是否适用。
智能驾驶是汽车产业的未来,但这个未来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石上。功能介绍让技术价值被看见,安全提醒让技术风险被认知,二者如同车之两轮、鸟之双翼,缺一不可。当宣传既敢秀技术肌肉、也敢亮安全底线,消费者既懂优势、也知边界,辅助驾驶才能真正从营销噱头变成技术利器,为亿万群众的出行安全筑牢防线。(孔德琪)
盛达优配app-配资策略平台-平台配资-配资论坛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